close



金本位制的由來


        黃金在貨幣體系中發生作用,最早可追溯到16—18世紀被各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所廣泛採用的金銀本位制或復本位制。復本位制分兩種形式,一種是金銀兩幣按其各自實際價流通的“平行本位制”,如英國,金幣“基尼”與銀幣“先令”,就同時按市場比價流通;另一種是兩幣按國家法定比價流通的“雙本位制”或“兩幣位制”也即通常所稱的“復本位制”。美國和歐洲大陸國家曾採用這種制度。復本位制是不穩定的貨幣制度,由於“劣幣驅逐良幣”的格雷欣法則作用,經常使商品價格和交易處於混亂狀態。從19世紀起各國相繼放棄金銀本位,如英國,於1816年頒布鑄幣條例.發行金幣,1823年英國的銀行券開始可以兌換金幣;實現了真正的金本位制。歐洲一些大陸國家也於1878年停止銀幣的自由鑄造,由復本位制轉向“金本位制”。到19世紀後期,西方各國普遍採用金本位制,於是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金本位制。傳統的國際金本位制,以黃金作為貨幣體系的基礎。廣義的金本位制還包括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金本位制的特點是:(1)由國家以法定重量和成色的黃金鑄成金幣,在市場上流通,其他金屬輔幣和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成金幣或等量的黃金;(2)准許黃金自由買賣、儲藏和輸出入國境,私人持有的金塊可以交給國家鑄成金幣;(3)國家的貨幣儲備和辦理國際結算都使用黃金;(4)外匯匯率由各國貨幣含金量確定,匯率波動受黃金輸送點限制;(5)各國國際收支通過“物價與現金流動機制”自動調節,金融當局無須干預。由於金本位制的這些特點,可以保證貨幣匯價的穩定,促進了國際貿易的順利開展,由於國內貨幣發行受到中央銀行所擁有的黃金儲備的約束,不會出現過分的通貨膨脹;對於國際收支也能起到調節作用。但同時金本位制也有其不利之處,最致命的缺陷是其賴以生存的基礎不穩定.黃金存量的增長跟不上國內生產和流通的不斷擴大以及社會財富的快速增長,國民經濟的發展與貨幣基礎的矛盾日益尖銳;其次是它往往使—國的國內貨幣政策取決於黃金流出還是流入,有可能出現由於黃金的流出,即使對外貿易收支已陷於逆差,仍不得不採取緊縮政策;或由於黃金流入而被迫採取膨脹政策的情況。



金本位之廢除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參戰國紛紛停止銀行券的兌現併發行不可兌現的紙幣,同時禁止黃金出口,金本位制終於崩潰。一戰後,1922年在義大利召開的世界貨幣會議上,決定採用“節約黃金”的原則.除美國實行金本位制外,英法實行金塊本位制,其他國家多實行金匯兌本位制。”金塊本位制的特點是:國內不流通金幣,只發行代表一定重量黃金的銀行券,銀行券只能有限制地兌換金塊。而金匯兌本位制又稱“虛金本位制”,其主要特點是:銀行券在國內不能兌換黃金和金幣,只能兌換外匯。該國貨幣一般與另一個實行金本位制或金塊本位制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的比價,並在後者存放外匯或黃金作為平準基金,從而間接實行了金本位制。實際上,它是一種帶有附屬性質的貨幣制度。當然,無論金塊本位制或金匯兌本位制,都是削弱了的金本位制.很不穩定。而這種脆弱的制度經過1929年—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終於全部瓦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oiramon 的頭像
    noiramon

    ~Per l' amaro e il dolce?~

    noira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